兒童期,又稱童年期,是介于幼兒期和青春期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正值進入小學,開始正規(guī)的學習,故也有人稱之為學齡初期。
兒童期的生理發(fā)育與嬰幼兒期相比,相對緩慢而平穩(wěn),但心理發(fā)育則隨著新的生活和教育的開始,發(fā)生了有決定意義的變化。與此同時,性心理也有了相當的發(fā)展。
兒童早期不同的性準則和性觀點,作為成年人高度明確的概念和信念的前身,可能是成年人性行為的主要因素,也許是許多成年人性問題的心理基礎。
兒童期是人類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這一性發(fā)展全過程的開始,也是這一過程正常發(fā)展的關鍵。因此,對兒童期性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一、兒童期一般心理
與嬰幼期相比,處于新的生活和學校教育條件下的兒童心理發(fā)展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
幼兒開始了自我意識的萌芽,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在童年時期的生活條件下,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起來。兒童進入小學后,取得“學生”的稱號,作為正式的社會成員而被認可。
他們不再是成人的“附屬物”,進入公共場合不必讓父母攜帶,外出乘車需要買票,每天背著書包上學似乎和父母上班具有同等意義。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化,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兒童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自我評價上。低年級的兒童和幼兒差不多,還不會獨立地評價自己。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增長、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的教育和影響,自我評價能力得到不斷發(fā)展。
自我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長,自我評價的原則性逐漸形成,自我評價的批判性有所發(fā)展?!拔摇弊鳛橐粋€獨立的概念,漸漸地在腦海中形成。
2、認知能力明顯提高
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其主導活動與幼兒期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不再以游戲為主導活動,而開始以學習為主導活動。兒童在學習中,不僅是知曉和記憶先代人積累和流傳下來的那些經驗、知識,而且還要積極思考,理解并掌握這些經驗和知識,并能運用這些經驗和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們不僅需要學習那些對他們直接感興趣,比較直觀的東西,還必須掌握那些對他們沒有興趣、非直觀但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和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感知、注意能力、記憶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和發(fā)展。
開始從無意到有意,從沖動到思考,從短暫到持久、從具體到抽象,從表面到深入,從簡單到復雜地觀察和認識周圍環(huán)境,社會事物以及所學到的概念、知識。此階段的認知水平從量與質上與幼兒期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3、情感日趨穩(wěn)定發(fā)展
兒童期,由于生活條件、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接觸到了更多的人和事物,與客觀現實的相互關系變得復雜化了,這自然會引起他們復雜的態(tài)度的體驗,促使他們情感的發(fā)展,使他們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充實,情感的穩(wěn)定性、深刻性日益增強。
同時,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那些與精神文化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高級情感也開始發(fā)展起來。他們不再象幼兒時期那樣變幻莫測、喜怒無常,不再會因為某件小事而大哭大鬧。他們也開始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情感,有了集體榮譽感、友誼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也逐漸形成。
總而言之,兒童期在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學校教育的影響均給其心理發(fā)展帶來明顯的影響,也使這一時期兒童的心理具有特殊性。
二、兒童期性心理的發(fā)展
兒童性心理的發(fā)展受著生理因素和社會因毒兩方面的影響。生理因素是心理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人在性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系統的結構、體內激素的產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
例如,生理成熟程度會影響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如果一個女孩比同齡的人長得太高,她就可能覺得自己不符合理想的性角色。兒童性心理還受著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自身表現和教育方式、結交的朋友、社會風氣、文化宣傳等,都會在兒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人類的性表現和性行為不是無緣無故發(fā)生的,而為性心理所制約。性心理又受生理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所影響。人從一個嬰兒要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必須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從幼兒開始,怎樣會意識到自己是男人或女人,為什么要按照男孩或女孩那樣去行動,怎樣承擔起作丈夫、父親或妻子、母親的職責,在性行為方面如何才能不越軌等等,都要學習、領會、改造,即實行社會化。
樹立健全的性心理,確立自己的性角色,并按照性角色規(guī)范去做。如果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發(fā)生障礙,就會產生性變態(tài),性罪錯等現象。
兒童性心理的發(fā)展,主要是以下四要素的形成和發(fā)展。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所得到的自身感受;周圍人對他們一些行為表現是贊許或反動的反應這兩條途徑來得到某種心理刺激。
(一)認清性別標志
性別標志就是同是男是女聯系在一起的語言和行為。它既包括對主體(自身)的認識,也包括對客體(他人)的認識。兒童通過衣服、頭發(fā)、胡須、稱呼等認清自己或他人的性別。
例如:幼兒從父母對他說“你是男孩子”,自己穿男孩的衣服,小陰莖,站著小便等認清自己是男孩;從別人的頭發(fā)、服裝、胡須等方面認清他是“哥哥”或“叔叔”;對稱呼“姐姐”或“阿姨”的人她們的服飾、頭發(fā)、體型等與“哥哥”或“叔叔”的不同,從而認清主體和客體的性別。
如果把自己或他人的性別搞錯,人家就笑話,這就使他的認識得以糾正。例如,一個小男孩同媽媽一起去女浴室洗澡,阿姨們都取笑他,說“你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呀?怎么到女浴室洗澡”,他就會很不好意思,那么下次洗澡就會讓爸爸帶他去而不與媽媽一起去了。
對于性別標志的認識,一般人都不會發(fā)生錯誤的。但有極少數人主體的性別認識有倒錯現象,即所謂“性別同一性障礙”。這樣的人在生理上是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但往往從幼年開始就強烈地認為自己是異性,即男人認為自己是女人,按照男人的方式生活,女人認為自己是男人,并穿男人的衣服,并喜歡按女人的方式生活。
他們認為“肯定是上帝把我的性別搞錯了”。這種倒錯心理往 往往終身難改,他們發(fā)展下去就要求做性別更換手術,即男子切去陰莖、陰囊并做人工陰道;女人就人造陰莖。
現在,世界進行這種手術的人數以萬計。據報道,我國首例性別重塑手術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在北醫(yī)大附屬三院獲得成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男女性器官內部互換手術。
這兩位變性手術者都是大學生,一位剛跨出校門,一位尚未畢業(yè),他們都是自幼起就喜歡按異性的方式打扮自己,雖多次挨罵,但仍不改悔,經鑒定都患有“易性癖”的精神疾病。他們都強烈要求作更換性別手術。經過手術,使兩個年輕人都改變了從前的性別。
若在幼年時的性社會化過程中發(fā)生障礙,以及沒有認清性別標志,那么就有可能產生這種變態(tài)的心理。
(二)學習性角色規(guī)范
性角色規(guī)范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性角色出現,而社會對不同的性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男孩子要勇敢堅強,女孩子要文靜淑雅;丈夫應主要承擔養(yǎng)家的責任,保護妻子,妻子要管理家務、孩子、體貼丈夫等等,個人只有按此實行,才能和社會達到和諧一致。
性角色的規(guī)范是從幼兒開始就點點滴滴地灌輸而逐漸形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對他(她)們的行為是否符合其性角色而加以贊許和批評。孩子從贊許或批評中逐漸懂得了怎樣做才符合自己的性角色規(guī)范。
例如,男孩子比較頑皮,摸爬滾打,喜歡舞槍弄棒,大人們就說:“這孩子以后準能當個將軍”,若女孩子頑皮,到處爬上爬下,大人們就要說:“怎么一點也不象女孩子,瘋瘋癲癲的”。
同時,姓名、服裝、玩具都有性角色的區(qū)別。男孩的名字多用“勇、虎、強”等,女孩的名字多用“麗、紅、云”等,這也明顯地反映出對不同的性角色的期待。
另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性角色的區(qū)別。一般對男孩子給他們買槍炮、車等玩具,培養(yǎng)他們堅強勇敢的性格;而對女孩子則給買娃娃、花等玩具,培養(yǎng)她們文靜賢淑的性格。所以,性角色的規(guī)范同父母的教育和他們所期待的理想性角色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性角色規(guī)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很大。我們傳統文化要求男子堅強、勇敢、豪爽,女孩子應該文靜、賢淑、體貼。男人如果粉脂氣太重,女人氣,就會遭非議,許多人不欣賞銀幕上的“奶油小生”,原因就在于此。
而對女子若有點男子氣,人們還是接受的,說她很“潑辣”,“能干”,但如果太過分,也不好了,走路大搖大擺,吃飯狼吞虎咽,人們見了也會搖頭。
但是,現在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沖擊,那些受社會因素影響的性角色規(guī)范也發(fā)生變化了。雖然這種變化不為所有的人所接受,但是,它的發(fā)展正越來越沖擊著傳統文化對性角色的要求。比如,女子舉重、女子健美等一些體育活動的發(fā)展。
(三)建立與成年人的同化
在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他們會產生“要象大人一樣”的愿望,這種愿望會導致他們對同性家長或同性的所崇拜的人物進行“認同”,也就是說,被他“認同”的人“同化”,這種同化作用也就是對他人的特征的吸收,可以促使男孩向“男子漢”、“丈夫”、“父親”的方向發(fā)展,女孩向“女強人”、“賢妻良母”方向發(fā)展。
促成性角色“同化”的最重要機制在于發(fā)現相似性。當孩子在發(fā)現自己與父親或母親有某種一致性,就趨向獲得這種他所欣賞的品質。對這種一致性,孩子可以從父母的體形、外貌、風度、能力等方面發(fā)現,也可以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
比如,大人教育孩子:“要象爸爸那樣堅強”,“男子漢不要動不動就哭”等等。如果孩子對同性家長的某種品質特別欣賞,為了提高自己,他將加倍努力地尋求和家長一致,同時,也促進了他向同性成人的“同化”。
應該說明的是,幼兒的同化作用并不只是對父親或者母親,而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不過有所側重。目前人們認為,兒童和父親、母親同時發(fā)生“同化”作用 ,吸取雙方各自優(yōu)點,也就是說無論男、女都應具有雙性氣質,既具有男子堅強、勇敢、果斷等優(yōu)良呂質,又具有女子細致、溫柔、體貼等優(yōu)良氣質,這才是最全面的。因此,父母對和童性角色的正形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對性角色的情感傾向
性角色的情感傾向是指一個人對那些和性別相聯系的活動所持的態(tài)度和偏好。比如,男孩對電視、電影中打仗、槍炮特別感興趣,女孩對花卉、布娃娃等特別感興趣等等。
這種情感傾向在一生中可以有多次變化。例如,一個女孩在幼小時與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到六、七歲以后就只和女孩玩,和男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據研究發(fā)現,無論怎樣,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性角色情感傾向了。這種情感傾向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決定于個人因素。如果一個人的秉性和素質都適應于某種性別的規(guī)范,那么,就越趨于這些規(guī)范,喜歡它并朝它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好動的孩子就喜歡好動的事情,好靜的孩子就喜歡好靜的事情。
其次,決定于“同化”作用,孩子越欣賞某種性別的家長,就起趨向于按其方式行動。這種“同化”作用不僅有父母,也有他們欣賞的英雄人物或崇拜的人。
再有決定于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對某一性角色有種種評價和暗示,這對性角色傾向性影響也很大。例如,社會上較普遍地存 在重男輕女現象,這就形成了某些女孩的自卑心理,據統計,一百個男孩中只有一個想做女孩,而75%以上的女孩愿改性做男孩。
環(huán)境因素中還有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電影、電視中性角色的形象,當孩子缺乏正確的情感傾向時,往往不加區(qū)別地模仿,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就需要大人們及早地發(fā)現,并予以糾正。
三、兒童期常見的幾個性心理問題
兒童期是向青春期過渡的時期。弗洛伊德認為這一時期,是性心理發(fā)展的“潛伏期”。這一階段,兒童由于“戀父(母)情緒”受到阻礙或挫折,性欲得不到滿足,于是,尋找新的對象,通常是同齡,同性別的朋友。
他們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有強烈的自覺,認為和異性在一起是可恥的事,甚至對異性雙親也有厭惡之感。此期兒童性別意識強,同時對異性的好奇心開始增強,很想自己探索性的秘密。
由于這種性心理的存在,相應出現了一些性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一個人整個性心理的發(fā)展過程產生影響,嚴重的可導致成年后性變態(tài)心理。
(一)兒童手淫
兒童手淫最早發(fā)生在嬰幼兒階段,有學者觀察發(fā)現,一周歲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為,且可達到性高潮。在以后兒童的發(fā)育中,兒童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反復手淫。
從父母表情、態(tài)度中,兒童往往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因而時常偷偷進行。兒童期手淫是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兒童期都有過手淫,這無需驚訝 ,它對身體也無大傷害。
然而,對待手淫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作用于兒童心理上所產生的影響,卻遠遠大于手淫本身所帶來的影響。態(tài)度正確,處理方式得當,可使兒童性心理健康地發(fā)展。
一旦失之偏頗,兒童性心理就有可能會走上偏常發(fā)展的道路,影響整個心理健康地發(fā)展。例如,早年兒童的過分手淫起著強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進,而社會對此行為的唯一處理就是禁止,這種無意識的性本能自發(fā)要求與社會意識制約之間產生的矛盾,將成為持久而強烈的心理沖突的根源,如果這種矛盾得不到正確疏導,將造成各種心理障礙,產生多疑、緊張、焦慮、恐懼、抑郁和自責自罪等。
另一方面,兒童缺乏正確的性知識,受傳統的性意識的影響,手淫可能使他們自身不潔感,使他們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嚴重受損,引起羞辱、自卑、沮喪、離群和孤僻。正象我們看到的,有些中學生,由于從小過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強化,又無正確指導,心理沖突日趨加深。有的整天憂心忡忡,萎靡不振,學習成績下降,社會生活退縮;有的甚至采取一種對自身和社會最不負責任的消極自我擺脫方式,自暴自棄,摒棄社會倫理道德,甘愿墮落,成為性犯罪者。
(二)性身份和性角色的認同障礙
一般說來,兒童期的認知水平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具有性的自我識別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性角色,接受性角色的要求。但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真實性別是什么,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別愿望打扮孩子,結果影響了兒童的性別行為和對自己性別的心理選擇,引起性角色認同障礙。久而久之,造成性角色的混亂,性心理的倒錯。
在對同性戀的病因分析中發(fā)現,多數同性戀者均有過在兒童期扮演異性角色的體驗,他們體驗到的是異性心理狀態(tài),對同性感興趣,對異性不感興趣。因此,我們對兒童性角色的要求和教育一定要符合兒童自身的性身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培養(yǎng)兒童性角色。
(三)不適當的性接觸
異性兒童之間進行的性游戲,盡管在兒童期很少,但確實存在。兒童期具有幼稚好奇、模仿、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求知欲的天性。他們對性器官和性交往的認識既新奇又浮淺和朦朧,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親吻,愛撫,但卻不懂得其中的涵義,這種不適當的性接觸和性體驗本身并無多大危害,但如果不被正確引導,或被大人打罵,懲罰或大人抱著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就有可能導致他們長成后的性戀態(tài),如窺陰癖、露陰癖等。嚴重影響性心理的正常發(fā)展。
(四)兒童與父母不恰當親近關系引起的性心理障礙
父母與兒童之間應該有一定的親近行為:如撫摩、親吻、摟抱等。這樣的行為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對兒童的性心理向健康方面發(fā)展是有益的,過少與過分的親近都會有損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比如吸吮口欲或皮膚愛撫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可以引起嬰兒情緒方面的障礙,表現為經??摁[、睡眠減少、不愿與人接觸等。而這些情緒方面的障礙常常伴隨有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如呼吸、心律的改變、胃腸道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變化。
如果上述情況反復出現,則可形成條件反射而鞏固下來,在以后的生活變化中或其他的心理刺激的激發(fā)下,很容易產生過度的反應,導致疾病的形成或惡化,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哮喘、甲亢和消化道潰瘍等。
再如過分的親近使得兒童長大以后,一旦缺少一點愛,就會表現出膽小怕事、焦慮、感到失去安全感,并試圖以孩子氣式的方式緩解這種恐懼。兒童期擺脫不了對父母的性吸引,成長以后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弗洛伊德認為成年期的神經癥往往是由于兒童期與父母關系不正常形成的癥結而引起的。因此,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并使其擺正這種關系。